一榔头挖下去,楞是刨出一个价值1500亿的大家伙,30年间他是如何点石成金的?
| 招商动态 |2017-04-18
他从小喜欢与石头打交道,长大后做了一名地质勘探员,结果在大山发现宝藏,此后11年将一个350万的小厂子做到市值1500亿的黄金集团,他就是紫金矿业的创始人陈景河。
1957年,陈景河出生于福建永定,那是著名的“地热之乡”,村东头的热水冒了上千年。
自打陈景河懂事起,每年他都会看见几十个勘探队员,在村后头的山坡上挖石头。“都是宝贝”,队员逗陈景河,小家伙不管那个,捡起石头就往家里搬。
到了小学五年级,家里的石头堆成了小山。1969年端午节,还没等陈景河反应过来,山塌了,右胳膊差点砸骨折,3个月吃饭、洗澡都不能自理。父亲一气之下,找来了两辆货车,全部倒进河里。
陈景河哭了整整一个夏天。不过等到初一开学,他又破涕为笑,“因为有地理课”。
要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半年下来,陈景河就成了全校的地理通“从福建地质,到中国地貌,到地壳运动,说得比老师都顺溜”。整个初中3年,陈景河的地理成绩就没考过第二名。
3年后的1978年,陈景河一举考入福州大学地质系。这回,他终于可以名言正顺采集石料“每周末徒步15公里,背回6斤石头样品。”
大三暑假,陈景河在图书馆查古代地质,无意中看到《汀江府志》记载,“宋康定年间,紫金山盛产金,因名。”“会不会是真的?”他动了心思。
说起来也巧,1982年毕业,陈景河被分配到福建闽西地质大队,重点勘探紫金山。
要知道,此前的30年间,至少有15只勘探队对紫金山进行过勘探,但是每次都进展不大,“紫金山的矿不在地表,而在地下。”
1980年,国家地质部门还专门对紫金山进行过权威勘查试验,最后的结论是“金矿总储量只有5.45吨,投入开采,根本无法盈利”。这意味着紫金山被判了“死刑”。
但是,陈景河不死心,他想起奶奶小时候经常念叨的故事“紫金山是铜娃娃戴金帽子”。无风不起浪,他决定再用补勘增储的新工艺试一下。
此后,陈景河带队直接住进山上的破庙里,每天不到6点就出发,晚上再背着30斤的矿石样品回来化验。
今天吊悬崖测剖面,明天钻岩洞采样品,山上100多个洞,他和队员挨个钻,整整3个月,“一天1桶水,20多人用,只能烧饭喝水。”等到下山的时候,陈景河完全成了个野人,连孩子都认不出自己的爸爸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1983年底,陈景河在海拔1138米的紫金山主峰发现一个437平方米的金矿区,并在古代采金遗留的样品中发现金矿,同时队员在淘洗沙子也发现了金子!
于是陈景河大胆断定,“紫金山金矿储量超过200吨,并有超过250万吨的铜矿。”
“不开采太可惜了”。当年9月,陈景河决定调到上杭县矿产公司。要知道,当时他已经是福建地质系统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,前途无量。
听说省里来了一位年轻的高工,时任上杭地矿局局长高兴坏了,亲自到车站去接陈景河,并专门腾出局里最好房子给他做宿舍。
要知道,当时上杭县矿产公司只是一个350万资产规模的小厂,亏损多年,工资都发不出来,职工也从最初的300多人走得只剩下76人,留下的都在琢磨跳槽。
紫金山的矿产分布图早就有了,但是采用哪种方法开采呢?
厂里的几位老专家坚持认为“南方潮湿多雨,必须按照传统的全泥氰化方法开采”,但那是一个高达到3千万的预算,前面四、五任厂长就是被高昂的数字给吓了回去。
陈景河也不例外,所不同的是他同时反其道而行之。陈景河带领15位技术骨干,在实验室蹲了20天,反复推敲17条技术路线,最后决定用生产成本低的堆浸工艺,“700万可以搞定”。
但是,当时厂里账上全部加起来也不超过50万。要贷款?几大国有银行根本不搭茬。
关键时候,矿物局长很给力,立马带着陈景河找到上杭县县长。县长更给力,当时就把农信社一把手找了过来“我给他担保,出了事我兜着”。
不过,1993年第一期开采出的黄金纯度不高,加上价格不给力,5公斤金锭才赚了5.4万,距离预期相距甚远。陈景河很沮丧,不过财务科长却很高兴“终于可以见到现钱了。”
“要提高利润就必须降低成本”,陈景河把目光聚焦到矿体分离,“人工操作费时费力,而且矿工进行岩石开采时会经常遇到塌方”。
用机械?山上根本排不上用场。用爆破?怕误伤山下的百姓。陈景河左思右想不得要领。
1997年过春节,因为注意力过度集中,他差点被街上的二踢脚给伤到,“为什么不采用定向爆破?”陈景河眼睛一亮。
于是当年3月12日,在矿区岩层采取1035吨炸药露天抛掷,结果当场炸开50米厚的岩层,而距离爆破中心450米的上杭电视转播站毫发无损。
如此一来,矿体剥离时间马上从6个月缩短为3个月,一举节约300万。
有数据显示,当时国内黄金企业每克综合开采成本为80元,而上杭矿业的开采成本却控制在60元以下,想不盈利都难啊!
到了1998年,上杭矿业取得露天开采许可,陈景河挽起袖子准备大干一番,但发现资金又成了问题。
再找县长?农信社本身放款能力有限。其他股份银行?县长根本指挥不动。
也巧了,1998年五一,陈景河在永定同乡会上,遇到了新华都的陈发树,当时陈发树正发愁6000多万工程设备租不出去。一个没钱租设备,一个设备闲置。陈景河当场拍胸脯,“绝对赚钱,到时候翻番还你工程款!”
发哥当时与陈景河也就一面之缘,但转念一想“反正设备闲着也是闲着,再说这位兄弟面相是个厚道人。”
于是当年6月,新华都承包紫金山的全部土石方工程。半年后,陈景河矿石卖了1个亿,当然发哥也轻松赚到2000万。
两人就此英雄惜英雄。后来2000年6月,陈景河决定将进行股份制改造,“将上杭矿业改成紫金矿业”。陈发树闻讯就送来4800万,成为紫金矿业的第二大股东。
到了2000年,紫金矿业总资产已经达到6个亿,年度销售收入4个亿,8年翻了200倍。
这个时候,福建已经不是陈景河的菜了。他提出“先行业领先,再矿业领先,最后进入国际先进行列”的发展战略,喊出“10年再造10个紫金”。
适逢2002年初,贵州黔西南州水银洞放出风声,“招商引资”。彼时加拿大一家公司已在贵州花费3年时间勘探,不过迟迟未下决心开采。
陈景河到了当地,没有找县领导,而是直奔水银洞山脚,他首先找来当地的一个地仙,地仙告诉陈景河“传说水银洞下有宝贝”。
随后,他进村里找到一位80多岁的老爷子“日本人当年在山北挖了大半年,本想到山南继续挖,不料解放军追过来”。最后,陈景河才找来水银洞的矿产分布图。
当天晚上,陈景河就找到县里的负责人,“就是山南了”。4个月后,果然一锤就挖到金矿矿体,一年后,水银洞利润超过1个亿。
此后4年,陈景河先后收购了新疆阿舍勒铜矿、西藏玉龙铜矿、黑龙江多宝山铜矿等15家矿产公司,紫金矿业一举成为黄金企业的龙头,江湖人称陈景河“金王”。
2003年12月23日,紫金矿业3.483亿H股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,最高市值达到1500亿。
此后,陈景河走出国门,并于2005年8月,先后参股加拿大顶峰矿业、蒙古纳日陶勒盖金矿以及英国蒙特瑞科。
2007年年底,塔吉克斯坦泽拉夫尚金矿濒临破产,“矿区资源枯竭”。北京一家能源公司派去7个专家考察了3个月,迟迟不敢接盘。
陈景河亲自飞到塔吉克斯坦,他围着矿区绕了半圈,“我接盘!”当场支付8000万美元,连同该厂的债务一并收入囊中。
回到国内,陈景河略施小计挖来一个澳大利亚的顶级地质专家,组成23人的勘探团队。2个月后,勘探队传来好消息“富矿,可连续开采20年”,此后投产1年,利润就超过1亿1。
如今,紫金矿业已在国内20个省和海外7个国家投资近100家公司,总资产超过900亿,净资产超过311亿,号称“中国黄金第一股”。
“待来日、金山光芒,夺目耀眼”,让我们祝福陈景河和他的紫金山拥有灿烂的未来。
精彩人物
张黎刚、贾国龙、臧健和、产业经济学课程报名、
何伯权、戴威、熊晓鸽、北京龙泉寺
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,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,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。